周威烈王二十三年(前403年),周威烈王姬午下令将晋国的权力分割给魏、赵、韩三大家族,这一事件被称为“三家分晋”,也标志着春秋时期的终结,随之而来的是更加动荡与残酷的战国时代。而在赵、魏、韩三家之前,晋国曾有八个家族曾一度把握朝政大权,这些家族曾凭借显赫的军功傲视群雄,但最终却匆匆退出了晋国的历史舞台。那么,这些曾经的风光无限的家族,究竟是如何从辉煌走向衰败的呢?
一、凭武立国,力求争霸
先氏,晋国的公族之一,自晋献公时期起,多以武官身份侍奉晋国,尤其在军事领域表现出色。先氏的崛起,与晋文公重耳的流亡经历密切相关。晋献公二十一年(前656年),因晋国的宠妃骊姬诬陷,未来的晋文公重耳被迫流亡至翟国。在流亡过程中,重耳的身边有一批忠臣良将,赵衰、狐偃、贾佗、魏犨和先轸等人,其中先轸以卓越的军事才能,成为先氏崛起的关键人物。
晋文公的“五贤士”中,赵衰、狐偃智慧出众,贾佗谦和有礼,魏犨力大无穷,而先轸则以军事才能赫赫有名。周襄王十六年(前636年),经过长时间的流亡,重耳终于回到了晋国,成为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国君,虽已是花甲之年,但他雄心依旧,誓言带领晋国走向复兴。
展开剩余79%在晋文公的雄心壮志下,机会终于来临。晋文公四年(前633年),楚成王与诸侯联军包围宋国。重耳流亡期间,曾得到宋国的热情接待,宋国的求援成为晋文公进行争霸的契机。先轸深知这是一个极好的时机,提出了“报施定霸”的战略。
晋文公犹豫是否出兵支援宋国,因楚国当时的强大以及楚国盟友曹国和卫国的夹击,使得支援任务异常艰难。在此关键时刻,先轸与狐偃合力劝说晋文公,使其决心出兵。晋文公最终决定采取行动,为争霸打响了第一枪。
二、名将辅佐,霸业初成
晋文公将军队分为三军,制定了被庐之法,正式确立了三军六卿制,这一制度在晋国延续了百年。先轸被任命为下军佐,辅佐栾枝出征宋国。此时,晋国的中军将领郤縠不幸去世,晋文公随即任命先轸为新的中军主将,掌握了更大的军事权力。
尽管晋国一度攻占了曹国和卫国,却始终未能引起楚军的反应,反而宋国在楚军的猛攻下岌岌可危,急需援助。面对宋国的屡次求援,晋文公再次陷入犹豫之中。先轸洞察到晋文公的不安,提出了一个精妙的战略:“执曹伯,分曹、卫地以与宋,楚急曹、卫,其势宜释宋”。他建议由宋国出面通过齐国和秦国施压,迫使楚国撤军,同时晋国与宋国共同分割曹、卫之地,让宋国背负责任,而晋国则避开了与楚国正面冲突的风险。
先轸的战略成功了。楚成王被齐、秦、晋三国的联手压力迫使撤军,宋国得救。楚国将领子玉不满先轸的策略,执意要与晋军决战。结果,子玉的鲁莽导致了楚军的失败,也为先轸赢得了晋文公第一次在大战中的胜利。最终,晋文公被周襄王任命为侯伯,成为春秋时期继齐桓公之后的第二位霸主。这个霸业,离不开先轸的智慧与军事才能。
三、挑战四起,继父守业
晋文公病逝后,晋襄公继位,面临着一系列来自外部和内部的挑战。楚成王依旧不甘心霸业被晋国夺走,秦穆公则对晋国的强盛心生不满,而翟人也日益嚣张。面对这样的局势,先轸毫不犹豫地提议出兵进攻,展开了对秦国的军事行动。
在一次与秦军的战斗中,晋国的孟明视在回国途中途经崤山,遭遇先轸设下的埋伏,秦军全军覆没。这场胜利标志着“秦晋之好”的终结,也让先轸的军事才能再次得到彰显。然而,晋襄公由于不愿与秦国彻底决裂,最终决定释放秦军的三名将领,这一决定让先轸愤怒不已。
先轸的愤怒并未得到晋襄公的责备,反而得到了国君的道歉,这让先轸感到深深的自责。在一次击败翟人的战役后,先轸决定亲自冲入敌阵,以此表明自己对晋国的忠诚。在战斗中,他英勇牺牲,死于敌军阵中。晋襄公深感先轸的忠诚与牺牲,决定将其子先且居任命为中军将,继续维护晋国的霸业。
四、内部分裂,家族衰退
先轸死后,晋国的霸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,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,先氏家族的内部逐渐产生了裂痕。晋襄公在进行政权安排时,先且居的发言引发了家族内部分裂。先克作为先轸的继承者,试图通过争取更多的权力来增强自己的地位,最终导致了家族内部的叛乱。
先氏家族的衰败与晋国的变动密切相关。晋国的少壮派与老臣派的对立加剧,外部的楚国与秦国也对晋国形成了更大的压力。在晋景公三年(前597年),晋军在与楚国的决战中败北,先氏的代表人物先縠也因谋反被杀,标志着先氏家族彻底退出了晋国的权力中心。
晋国的霸业逐渐走向衰退,内外矛盾不断激化,最终未能保持其强盛的地位。而先氏家族,曾在晋国的起伏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,最终却因内讧与外部压力,草草退出了历史舞台,成为了一个令人唏嘘的历史遗憾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世界门户首页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