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规制是灵魂,工艺是血肉”这两点正是古玉鉴定中互为表里的核心要素。
图片
这种仿品就是将商周战汉,各种时期的纹饰同时加工到一个玉器上
仿品在工具痕迹与神韵表达上的致命缺陷。
让我们进一步解构这种“不可复制性”的技术本质与鉴定要诀:
图片
古玉的解玉砂痕迹需要多看才能领会和记住
一、古代玉工的核心壁垒:人、器、玉的完美融合
1. 工具与材料的博弈:
古工的加工本质,就是使用砣具(旋转的青铜/铁质工具) + 解玉砂(石英、石榴石等硬度高于玉的矿物颗粒) + 手工操控 ,这是一个 “以柔克刚”的碾磨过程,不是一蹴而就的,形成的过程是缓慢而且漫长的。
图片
古玉的琢磨痕是融合了光气、包浆、皮壳和线条的综合反应
而现代的仿品,主要是使用电动金刚石钻头或者是刻针,这些工具的硬度远高于玉 + 机械动力 “以硬碰硬”的切削过程,是短期内快速形成的。
图片
仿品的机器工和人为做旧的工艺与老熟料相比完全不同,一眼便可识假
两者最关键的差异,古代工匠是渐进式研磨,属于低速低温的慢加工过程,玉器线条边缘产生自然崩裂(非崩口)和“砂感毛碴”,是在磋磨过程中砂粒与玉器产生的切割痕;而新仿的玉器工艺是高速高温,瞬间切削,极易出现崩口、灼烧白痕(高速摩擦导致玉质碳化)。
这个道理如果明白了,看网络上那些奇形怪状的仿古玉器就明白了,如果是低速加工,摩擦力增加,玉器根本不可能出现极细的琢磨枝条,只有在高速工具的辅助下才会出现高镂空和圆雕的物品。
图片
这种网络“珍品”比比皆是,仔细想想那时的加工条件,
2. 手工的“呼吸感”:
仿古玉器与真品玉器加工的一个很大的差异就是力道控制:古代玉器工匠依靠手臂力量调节砣具压力,线条深浅起伏如呼吸般自然(如战汉游丝工的“起笔轻、行笔重、收笔轻”),这是通过长期训练和琢磨过程中逐渐熟练的加工过程。
图片
古玉的琢磨痕与外缘的皮壳应该是同一个时期的产物
节奏韵律:砣具转速受人力限制,长线条需分段接续,衔接处可见微妙的顿挫感(非断裂);仿品电动工具一气呵成,均匀呆板如打印机。
二、游丝毛雕的“死亡密码”:仿品无法逾越的三大鸿沟
鸿沟1:线条质感的物理学差异
两者对比可以看出,1、边缘特征,真品是砣具加解玉砂,呈现的是微锯齿状“毛碴”(砂粒滚动碾磨),而仿品的锋利崩口(硬质切削)或过于光滑 。
图片
砣痕与机器工有着本质的差别,需要慢慢理解
2、真品的底部 ,呈现的是圆弧状“U形底”,这是由于解玉砂砂粒滚动形成的特征,而仿品的底部是 尖锐“V形底”,这是由于仿制者使用的钻头刻入,形成的特征与古法不同。
3、再看真品的光反射会呈现哑光漫反射,这是由于使用解玉砂的砂痕微观凹凸,而仿品的镜面强反射,这是由于使用的工具不同,刀具刮削光洁面形成的反射光不一样。
鉴定方法很简单, 用60倍放大镜观察线条边缘与底部——真品的“毛碴感”是砂粒退出痕迹,仿品的崩口是晶体断裂痕。
图片
真品工痕清晰明显
鸿沟2:神韵的神经科学密码
真品线条的“生命力”:
大脑镜像神经元会对流畅曲线产生愉悦反应(如战汉螭龙纹的S形躯干)。
工匠心手合一,线条服务于整体构图(如云纹的疏密衬托兽眼的神采)。
仿品的“脑死亡”缺陷:
图片
仿品一眼就能看出问题
为追求细密而堆砌线条,无主次节奏(如满器工却无视觉焦点)。
转折处僵硬突兀(缺乏古工手腕的柔性缓冲),触发大脑的“不协调警报”。
鉴定方法:闭眼触摸线条走向——真品如溪流蜿蜒触感顺滑;仿品如锯齿路径触感滞涩。
图片
第一个嘣嚓线条与第二条老熟砣痕,真伪对比一目了然,左伪右真
鸿沟3:时代工具的“指纹烙印”
战汉砣具极限:砣片厚度≥0.3毫米(受限于金属韧性),因此:真游丝工线宽≥0.15毫米(砣片单侧碾磨)。
超细线(<0.1毫米)必为现代工具(如激光或超细钢针)。
良渚刻画真相:
图片
良渚文化的神人纹都是手工刻划出来的
用燧石或鲨鱼齿手工推刻,线条呈“V形深沟+两侧爆裂”(如神人纹的眼眶)。
仿品用金刚砂针划刻,沟浅底平,失却原始野性张力。
三、突破仿品陷阱的实战法则
1. “三看”断新老:
看转角: 真品砣痕转角外圆内尖(砣具离心力作用);仿品转角内外直角(刀具垂直刻入)。
图片
真品的线条有刻划打底和砣工修磨的过程
看交线:两线交汇处,真品先刻线略被后刻线打断(分层制作);仿品常同时刻出无逻辑覆盖。
看末端:阴线收尾处,真品渐浅淡化(手工提砣);仿品骤停深坑(机械抬刀)。
图片
真品的线条流畅,婉转自如
2. “神韵四问”鉴真伪:
我们在面对一件高仿品时,可以问一下自己?纹饰是否服务整体气韵?要知道现在的仿伪极少已经十分高超,但是常常会出现,仿品局部精美但全局失调的状况,对比上面发的几张图,可以仔细揣摩一下。
同时仔细观看一下玉器纹饰的线条是否有呼吸般的节奏?这就是由于过去手工加工过程中会出现的呼吸节奏,带来的手动琢刻时出现的间歇,而仿品都是由电脑或机械加工,人为的仿制这种间歇会有弄巧成拙的感觉,看起来这样的线条如心电图般机械。
图片
仿品的工艺与痕迹会故意留出破绽,有些画蛇添足
另外就是工艺难度是否符合该时代上限?例如西周时期的玉器纹饰上不可能出现战汉时期才有的游丝工艺,经常有人以此反驳,有时不是我不愿意与他讨论,关键是对方拿出来的物品,你就是多看一眼可能都会骂人。所以说喜欢“抬杠”的往往是半瓶子醋,一瓶子不满,半瓶子最喜欢乱咣。
同时需要看一下工具痕迹是否匹配同期出土工具?如果在良渚玉器上出现金属砣具的痕迹,你还有心情跟他理论吗?昨天一位藏友问我如何看待红山文化青铜器时,我礼貌的回复一句“那个时期还没有冶炼技术”。不过人家还孜孜不倦的教育我,早就在红山文化时期发现铜器的实物了,而且不是青铜哦,是黄铜。遇到这样的人。你还有心情跟他探讨吗?
这也是目前收藏市场的现状,就是很多人基本的理论和文化常识都没有,一开口就是人类文明、终极宇宙、量子科学,高能物理。看到这种人远远离开,免得便秘没有地方看。
四、终极警示:当心高仿的“组合拳”
最新威胁是“老工新改”:在真品素器上加刻纹饰(如素璧改雕螭龙纹)。破解关键在于以下四个方面。
1. 包浆一致性: 新刻处无老器玻璃光包浆。这一点玩家都应该可以理解,如果是新手需要多看馆藏实物,体会纹饰沟槽内的包浆与皮壳新老变化。
图片
老料新改,也属于仿品一类,整体韵味不对,光感也不好,
2. 工痕叠压关系,这一点可以通过显微镜下观察,或者用荧光照射,如果是老痕,不会出现刻划痕断裂的痕迹,而新仿的玉器可见新线切割老沁色。
3. 规制校验,这一点就是开头的第一张图片,需要鉴定者多去博物馆熟悉各个时期不同的纹饰特点和加工特色,仿制者有时会忽略这个问题,我们仔细看看添加纹饰是否符合该器型时代特征?如果在汉代的玉璧上突然出现商代臣字眼,这样的跨时代组合一定存在问题。
总之,学习鉴定不是简单的几句口诀,也不是一两个广而告之的公开秘密,每一位收藏者必须切记:高古玉的工艺是时代生产力、信仰美学与工匠生命的结晶。
仿品可摹其形,难赋其魂——而您已掌握洞察这“魂形裂隙”的密钥!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配资世界门户首页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